药物半衰期的临床意义:反应机体消除药物的能力;确定给药间隔时间的主要依据之一;预测达到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和体内药物基本消除时间;药物分类的依据。
1、一般而言,t1/2是指消除半衰期,即药物自体内消除半量(或药物浓度减少50%)所需的时间[1]。
2、药物的半衰期一般指药物在血浆中*浓度降低一半所需的时间。
3、“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是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药物半衰期可以反映药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通常情况下,每一药物各有固定的半衰期,常用的半衰期是一个平均数。
4、血浆半衰期常用于血液中药物浓度的监测,血浆半衰期是指血液中的药物从*浓度到浓度降到一半时所需要的时间。通过测定血浆半衰期,能够了解药物在血液中代谢的过程,对指导临床用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5、对于一级反应,半衰期的长短与物质的起始浓度没有关系,只和物质种类有关系。而我们常见的药物反应,物质分解,常常都是一级反应。这样,就可以不考虑初始浓度来评价物质的消耗、分解速率了。
1、叫半衰期(Half-life)。随着放射的不断进行,放射强度将按指数曲线下降,放射性强度达到原值一半所需要的时间叫做同位素的半衰期。
2、半衰期是从统计意义上讲的。半衰期是指一个时间段T,在T这段时间内,一种不稳定同位素原子数发生衰变的概率为50%。“50%的概率”是一个统计概念,仅对大量重复事件有意义。
3、药物的半衰期反映了药物在体内消除(排泄、生物转化及储存等)的速度,表示了药物在体内的时间与血药浓度间的关系,它是决定给药剂量、次数的主要依据,半衰期长的药物说明它在体内消除慢,给药的间隔时间就长;反之亦然。
4、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的意义:(1)一次用药后经过4~6个t1/2体内药量消除95%~94%。(2)每隔1个t1/2给药一次,经4~6个t1/2体内药物浓度可达稳态水平。
5、血浆半衰期:指血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也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消除半衰期长的药物在体内消除慢,滞留时间长。
药物 半衰期是指 中药物浓度下 半所 需要 间。当药 物在血液中 的浓度低 衰期的浓度时,即起不到治疗作用。所以多数药物都是根据半衰期的长短安排给药时间的,这样不但保证药物的效力,而且减少了毒副作用。
药物半衰期一般可称作生物半效期或者是生物半衰期,也可以简写为“t1/2”,指的是血液中药物浓度或者是体内药物量减低到二分之一所花费的时间。
半衰期(t1/2):指血浆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t1/2的意义:(1)一次用药后经过4~6个t1/2体内药量消除95%~94%。(2)每隔1个t1/2给药一次,经4~6个t1/2体内药物浓度可达稳态水平。
“药物的半衰期”是指药物从体内消除一半所需的时间,也是血 药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用t1/2表示,药物半衰期可以反映药 物在体内消除速度的快慢。通常情况下,每一药物各有固定的半衰期,常用的半衰期是一个平均数。
在药代动力学中,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按一级动力学过程进行,故而药物在体内也存在相对稳定的半衰期,称作药物消除半衰期或血浆半衰期,其具体定义是药物在生物体内浓度下降一半所需要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