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文如下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1、《纪念刘和珍君》作者是鲁迅,选自《华盖集续编》。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故事会》周刊第七十四期。刘和珍(1904一1926)女,江西省南昌人,先后就读于南昌女子师范学校、北京女子师范大学。
2、《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原文于1926年4月12日发表在《语丝》周刊第七十四期。
3、出处《记念刘和珍君》是民国时期文学家鲁迅收录在《华盖集续编》的散文。
4、《记念刘和珍君》,选自鲁迅《华盖集续编》。
5、本文最初发表于《语丝》周刊1926年4月12日第4期,后由作者编人杂文集《华盖集续编》之中。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重点字词 本课的生字词的语音、字形及部分字词的含义是必须掌握的重要知识点。
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
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第四部分中一部分: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
人教版语文必背古诗为:必修一:沁园春、雨巷、再别康桥、荆轲刺秦王(背易水诀别一段)、记念刘和珍君(背第4节)这些是课本要求背诵的。
《记念刘和珍君》第四节 二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
还写了一些麻木的民众,如庸人、无恶意的闲人等,他们对烈土的牺牲比较淡漠,易于忘却,对于这些人作者的态度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
还写了进步青年中的杨德群 张静淑; 写了执 *** 段祺瑞和 杨荫榆 刘百昭。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 1918 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
不是,是纪念以刘和珍为代表的热血青年,如:沉勇而友爱的杨德群,沉勇而友爱的张静淑等真的猛士。文章对烈士怀有敬仰之情,对流血牺牲表示了自己十分的悲痛,作者在文中予以热情的歌颂和鼓励。